高利贷,就像贪婪的秃鹫,食尽了腐肉,自己最终也会变成腐尸。今天的“愉见财经”给大家推荐一篇可读性很强的稿件:高利贷的故事。
诱惑
我大学毕业就开始从事银行信贷工作,干了十几年,从一个支行的信贷员,干到二级分行的信贷部门负责人,是名副其实的老信贷了。
2008年,我在某省会城市的某国有银行二级分行里,负责贷款审查工作。当时的收入,每个月5k基本工资左右,加上年底的效益工资,年收入在10W的样子。
那时的经济形势一片大好,银行放贷的条件宽松。一个经营大宗货品贸易的公司,随随便便都能得到多家银行的授信,少则几千万,多则上亿。同时注水财务报表,质押物重复质押,各种违规现象层出不穷。
但银行不担心收不回贷款,因为多家银行进行授信,工行的贷款到期了,农行会接着发放,九个锅十个盖,只要衔接得好,资金链就不会断。
企业老板得到那么多贷款,就开始寻思多种经营,最常见的就是投资房地产开发,因为“房价永远涨”,开发出来的房子根本不够卖。
但投资房地产开发项目有一个问题,就是项目周期长,一个完整的开发周期起码三年以上,而银行发放的贷款几乎都是不超过一年期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。
你把短期的贷款用于长期项目的开发,那贷款到期了,资金还不能回笼怎么办?这时候民间信贷就应运而生了。
贷款到期的时候,企业老板会找民间信贷从业者,以高利贷的方式借一笔资金用于归还贷款,还了贷款以后,银行会接着给企业放一笔同样金额的贷款,企业再用这笔贷款资金来还掉民间高利贷。这个过程,民间信贷行话叫做“过桥”。
不夸张地说,当时民营企业归还银行贷款时,七成以上的老板都会去寻求过桥(实际上很多国企也常有过桥的情况),在银行高效的放贷速度下,这个过程长则3个月,短则1个月就能完成。
比起把资金从生意中抽离出来归还贷款而影响运营,大部分老板们都能接受每月四分左右的过桥借款利息,这就给民间信贷从业者们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。
很多从银行离职出去的朋友,都在做过桥的资金生意,偶尔在一起喝茶吃饭时,看到他们难掩得意,日进斗金,买房换车,谁不心动?
在银行干过信贷工作的,做过桥资金生意有很大优势,一是有现成的客户,二是在银行有关系,对银行发放贷款的意向有信息优势。有了这两个优势,挣钱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。
2011年,我再也不能控制自己对金钱的欲望,也想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,加入到如火如荼的民间信贷行列中去大干一番。恰在这时,一位银行的老领导黄总找上了我,一谈之下才知道,原来他对这个行业也动心了。
他告诉我,他已经说服了一个我们省内渔业捕捞行业龙头企业,同意出资成立一家小额贷款公司,注册资本金按照3亿元人民币设置,并要求股东按注册资本实际出资,我们两个负责组建团,负责管理和运营。
他说的这家龙头企业的蔡老板我认识,原来因为银行贷款上的业务打过交道,很有能力,为人也开朗而谦逊,我对他颇有好感。
这位老领导还抛出了一个几乎让我无法拒绝的条件,年薪60万元加利润提成,这对于当时的我,是相当有诱惑力的,几乎是银行3-4倍的年薪。
后来,在一家超豪华的私人会所的包间里,我、老领导黄总、蔡老板,我们三人相谈甚欢,共同展望了民间借贷行业的大好前景。蔡老板表示他已多次试水资金借贷行业,但苦于没有专业的运营团队和稳定的客户群体,非常期待与我和黄的合作。我也下了决心。
职业放贷者
我向单位递交了辞职报告,在领导和同事们各种惊讶不解和惋惜的表情和疑问中,我走出了为之奋斗了十几年的银行大门。
盛夏的阳光强烈而刺眼,空气潮湿燥热,但我内心却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清凉。对未来的憧憬使我兴奋异常,我已经等不及要大干一场。
接下来的时间,我和黄总忙着注册小贷公司、招兵买马、装修办公室,整章建制,每天忙碌而充实。蔡总兑现了承诺,公司3个亿的资本金如期而至。
业务是很顺利的,因为根本不缺客户。由于之前银行工作或者生意的关系,在我们各自的朋友圈,稍微地宣传一下,公司的3亿资金在半年时间内,陆陆续续几乎全部发放出去,借款期限一般都是1-3个月,利率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,4分。
我当时主要负责监督和检查公司的运营,相当于风控总监。每笔贷款发放前,我都认真地进行审查,以我的专业技能最大程度地来规避经营风险。偶尔晚上和几个朋友在公司里喝茶聊天,过得充实而快乐。
款借出去以后,客户还款的情况是令人满意的,大部分客户都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,少部分客户会迟上一两个月,但最后还是可以还上的。
有些大家很关注的问题,作为民间借贷曾经的从业者,而且是核心人员,我站在职业放贷者的角度,可以稍作解答。
一是关于“高利贷”的定义问题。
所谓高利,如果真的要定义,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水平的都算高利。2011年,银行6个月以内短期贷款的年利率为6.1%,而在我们当地,当时小贷公司普遍的月利率为4分,换算为年利率为48%,几乎相当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8倍,这样的利率高不高?当然很高。
二是这么高的贷款利率合不合理?
如果要讨论这个问题,那讨论前首先咱们要确定一个前提,即对事物“合不合理”的讨论,是带有十分明显的主观意向的讨论,是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。你说奔驰车卖100万合不合理?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答案。所以我认为,但凡市场买卖双方能接受的价格,并能在双方自由意愿之下达成交易的价格,都是合理的市场价格。而且民间借贷生意是一门风险极高的投资生意,不良贷款从来都无法避免,它需要高回报来覆盖高风险之下形成的高损失。
第三个问题,高利贷合不合法?
我国民法明确规定,法律保护民间借贷主体之间的借贷行为,也就是说,A借钱给B这个行为,法律肯定是保护的,社会上对高利贷是否合法的争论,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“高利”上。
根据我国相关法律,简而言之:
1、借款中年利率24%以内的是合法区间,可申请司法强制执行予以保护;
2、年利率在24%—36%之间确定为自然债务区,当事人该区间段的利率是不受法律保护的,但债务人自愿支付的,法院不作干涉,债务人也不得反悔要求债权人返还已支付部分的利息;
3、高于36%的则规定为无效区,法律不予保护,如果债务人请求债权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%部分的利息的,法院予以支持。
看到这些,你可能会诧异,但这是事实——我国法律对“高利贷”的底线,比你想象的要宽容得多。
第四个问题,小贷公司合不合法?
按照规定,先由地方金融办进行审核,核发了同意成立的审批文件,再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小贷公司,从成立的程序上,肯定是合法的。
公众对小贷公司合法性的质疑,其实是对于小贷公司经营中各种不良经营行为合法性的质疑,比如,对高利率的质疑,对欺诈宣传和营销行为的质疑,对暴力收贷行为的质疑等等。
食腐秃鹫
借钱会上瘾,因为用借钱来解决财务问题最简单,比起什么开源节流、优化资金结构、多渠道筹措资金都简单,简单到盖个公章签个字就行。
本来,获取金钱资源从来都是世上最难的事情,所以以最简单的手段就可以获取最稀缺的资源,一定意味着要在日后付出最大的代价。
坦白地说,跟我们公司打过交道的客户,后来几乎全都破产了。高利贷不是他们破产的原因,贪欲才是,高利贷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从他们试图利用高利贷解决财务困境的那一刻开始,你就可以闻到他们身上死亡的味道,在啃光他们身上最后一点腐肉之后,高利贷秃鹫们拍拍翅膀离开,继续寻找下一具散发味道的腐尸。
我讲几个客户的故事。
陆总,女,丈夫早逝,带着儿子、儿媳、还有一个养子,经营一家木片加工厂,我们省是经济林木资源大省,木片加工也算是传统行业。
早些年银行信贷政策鼓励支持地方中小企业,陆总以工厂的厂房和土地抵押,贷了几百万贷款,工厂有资金有市场,还算红火。
房地产市场红火起来以后,陆总发现,工厂的挣钱速度远远赶不上土地和房产的增值速度,她早些年不到200万买的土地建的厂房,现在银行的评估价居然都快接近2000万了。
她开始寻思着增加贷款,多买土地,多建厂房,然后对外出租厂房,边收租金边享受土地和厂房的增值红利。于是她开始向银行大举举债。公司先后向多家银行贷了2000多万的流动资金贷款。
一年多以后,厂房终于建起来了,但市场开始急转直下,木片加工市场严重过剩,厂房并没有像她预期的一样很快租出去,而是无人问津,同时,一年期的银行贷款开始陆陆续续地到期了。
没有办法,她只能借助民间借贷资金进行过桥,原本就不多的企业利润被高利贷的高额财务成本蚕食殆尽,工厂开始陷入亏损,她越来越频繁地穿梭在各个小贷公司、担保公司之间,拆东墙补西墙。
有一段时间,借贷市场上人人都知道“陆姐”,她也向我们公司借过几次过桥贷款,幸亏最后银行贷款都能下来,资金都能还上,但我心里明白,她距离破产已经不远了,我们公司不能做接最后一棒的人。
于是,在一次答应她“还了以后马上再贷给你”的承诺之后,我通知公司的客户经理,等她还了这笔贷款,我们不再做陆总的生意。
我们公司从她身上赚到了近100万的贷款利息,在还有同行接盘的时候全身而退,我们胜利了。
半年以后,各家银行察觉陆总的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,开始抽贷,公司资金链断裂,没能全身而退的银行和小贷公司栽了。
陆姐的下场很悲惨,官司缠身,债主天天上门逼债,从小养大的养子不堪潦倒,在争吵中和她闹翻,出走,她深受打击。
后来我偶然见到她时,她已没有几年前成功女企业家的意气风发,头发花白,面容憔悴,令人嘘唏不已。
但做借贷这一行就是这样,没有同情,没有道义,只有对金钱无尽的渴望,为了高额的利润回报,这些东西都不重要。
余总,男,46岁,是一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老板,企业红火的时候,产品行销整个华南地区,海天、佳佳、李锦记等知名食品调料企业都是他的客户。
他给我的印象,是那种话不多,能吃苦,实干的传统企业家,学的是食品化工专业,呆在工厂产品研发实验室里的时间,倒比待在总经理办公室的多。
企业做到了一定的程度,券商就上门了,游说企业IPO上市。从创业到发展,哪个企业家不是一肚子的辛酸泪,能够上市,套现上岸,很少有企业家不心动的。
余总自然也心动了,谁知IPO之路给他带来的不是光明大道,而是一条不归路。
改制、辅导、申报、排队,跟券商签了服务费逾千万的协议,很多事情就身不由己了,比方说税务,比方说财务。
中国的民营企业,绝大部分都是两套帐,有银行贷款的,甚至有三套帐甚至四套帐,为啥?
真实的一套老板自己看,报给税务部门的那一套是为了方便避税甚至逃税;报给银行的那一套是为了满足银行的贷款审核指标,美化过的;如果要IPO上市,那么各项企业指标就必须符合证监会的那一套要求,比如企业原来存在收入不完全入大帐的,为了达到上市要求,不可以了,比如说流动资金体外循环以避税的,现在也不可以了。
而企业这么些年以来与上下游客商的往来运作,总有一些往来,是不能纳入大帐的。不能为了IPO就停止上下游客商的合作吧?所以,必须有资金继续支撑这一块的业务,而这一块的资金,不可能再从公司的大帐里流出,而必须是体外的资金,于是余总找上了我们公司。
他原以为证监会排队的时间,真的就像券商所说的“短则3-6个月,长则一年”,谁知这一等,三年过去了,他开始撑不住了。
没有任何公司能够常年依靠高利资金维持运营,余总陷入了两难的境地,一方面,IPO正在排队上会,一旦放弃,全功尽弃;一方面,如果继续等待IPO,体外的资金链将面临断裂的危险,他必须作出选择。
因为贷款逾期,利息停交,我们公司已对余总进行多次催收和诉讼警告,余总也多次答应想尽办法解决问题,但事实证明并无成效,我们渐渐失去了耐心。
同时,我们收到了消息,因为IPO排队时间过长,财务和税务上的严格要求给余总的公司增加了高额的经营成本,帐内利润下滑明显,资金也越来越吃紧,贷款银行已注意到这个情况,有意识地在压缩授信额度,这个信号十分危险。
我们决定先下手为强,毕竟余总的公司资金断链的问题还没爆发,立即进行诉讼并申请查封其银行帐户的话,应有较大的把握收回贷款,同时我们也清楚,一旦诉讼开启,将对余总的IPO计划形成重大的不良影响,甚至会毁掉他几年来的所有努力。
可是,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?慈善、宽容、理解这些词语,在高利贷秃鹫的字典里根本就不存在。
于是,不顾余总的苦苦哀求,我们公司的法律顾问将一纸诉状递到了法院,随后的资产保全手段直接查封了余总公司的所有银行账户,在放弃了不受法律保护的部分高额利息之后,我们顺利的收回了贷款本金,损失的那点利息不算什么,这几年我们在余总身上收回的利息已经让我们足够满意了。
由于在IPO上会排队期间发生了不良事件,余总的IPO计划最后泡汤,由于我们公司采取了诉讼手段,引起了其他同行和银行的连锁效应,债主们纷纷逼债,诉讼,余总公司的资金链应声断链,一家原来充满前景的公司,倒在了IPO的路上,给他们捅了刀子的,就是高利贷的秃鹫们。
我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余总,所有的交涉我都不再出面,我不敢去面对他。
蒙总,一个搞农林开发的老板,最擅长以低价收购林木资产,两三年后以林木生长、价值增长的理由做高林木资产评估价格,向银行贷款,再用贷款资金继续收购林木,继续贷款,这是他的老套路。
他90年代末白手起家,十几年下来,用这个套路居然做到林业集团公司的规模,十几个亿的公司资产,有4个多亿的银行贷款。
我们公司做了他两年多的贷款过桥生意,利息收入超过两千万,可谓赚得盆满钵满。
2014年,受货币政策影响,银行开始紧缩银根,蒙总的公司渐渐地在贷款上捉襟见肘。他身边的亲信偷偷告诉我,蒙总和家人都已经悄悄地办了加拿大的绿卡,我知道,鱼儿想溜了,收网的时候到了。
我故意向同行们放出我们公司资金不足的消息,并故意推掉了几笔业务,蒙总的银行贷款到期前两个月,我就向蒙总承诺,一定会给他过桥,并表示不管公司的资金有多难,都一定要保住他这个黄金客户,并请求他不要向我们公司之外的小贷公司寻求过桥。
蒙总的银行贷款到期前一个月,他公司里的财务人员开始联系我们办理过桥贷款,这时候,我才打电话向蒙总表示公司预期收回的资金不太顺利,让他再等等,给我们一些时间。
这下蒙总坐不住了,他肯定不能把筹码押在我们一家公司身上,他开始联系其他的小贷公司公司,那些小贷公司当然大喜过望,这可是大客户啊!而且是从我们公司这里流失的大客户,至于为什么流失,市场上都知道我们公司资金紧张,丝毫没有怀疑这是我们公司主动退出的行为。
就这样,我们在短短三个月内顺利地退出蒙总的公司,同行们为我们抬了轿子。
蒙总后来没有能够“金蝉脱壳”,他贿赂的一个银行的支行行长,在另外一件案件出事时供出了他,他在被调查期间,公司的资金链开始断裂,多家银行和信托公司超过三亿元的贷款风险暴露,最后银行以骗贷行为为由报了案,蒙总栽了,后来进入的那些小贷公司当然也栽了。
江湖上有说我们公司运气好,有说我们公司奸诈阴险,无所谓,最重要的是,在山崩前我们顺利退出,盆满钵满,而他们被埋葬了。
秃鹫的末日
进入2015年,银行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收缩银根,我们公司的客户几乎全部陷入了资金断裂的恶性状况,公司的贷款开始大面积的逾期,不管我们的团队有多大的风险控制能力,都无法与整个金融形势对抗。
在经过多次股东会上的争吵、埋怨,甚至反目为仇之后,股东们终于接受了公司即将失败的事实。
董事会作出决定,除了保留不到十个人的贷款催收团队之外,公司其余人员全部解散,以降低营运成本。
于是,我从一个风光无限的小贷公司总经理,变成了一个失业者。
同行们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儿去,我们这个城市,2014年民间借贷的高峰时期,各种担保公司、小贷公司、财务公司的数量超过500家,时至今日,还在经营的已经不到20家,大部分民间借贷公司都消亡了。
赋闲在家一年后,我才慢慢地接受了失败的事实。回顾自己这几年的高利贷生涯,时时悔恨不已。
这不是一份光彩的职业,不会有客户感激你,同学朋友亲戚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,你也不会把这些年的经历拿来向你的孩子说起。
厄运降临到你头上前,你还在嘲笑客户和同行的贪婪和愚蠢,吹嘘自己的高明和幸运,殊不知,最贪婪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。
在断送了一个又一个客户的前程之后,自己注定也要被大形势断送掉,这是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,也是“善恶到头终有报,只争来早与来迟”古训的报应显现。
贪婪的秃鹫食尽了腐肉,自己最终也会变成腐尸。
下一篇:电视台应拍华语财经节目
Copyright © 深圳广播网(szradio.cn)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